document.write('
') 隨著《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今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上海成為全國第一個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的城市。作為一家占上海市生活垃圾總處置能力近80%的專業企業,上海環境的垃圾處理能力位居國內同行業前列。21.7億元可轉債的成功發行,令上海環境站上垃圾分類的“風口”,健康而可持續地發展。
根據可轉債募集資金說明書,上海環境擬募投的松江濕垃圾資源化處理工程等項目,高度契合上海市垃圾分類制度推進的相關要求。在業內人士看來,上海環境能及時“儲能”,為這波行業發展蓄力,得益于公司在上海市場深耕多年的積累。
“目前,公司新項目儲備充足,即將進入投資建設的密集期?!睋虾-h境總裁王家樑介紹,若本次募投項目投產,將優化公司業務結構,有利于進一步提升公司的持續盈利能力。
募資21億元加碼垃圾焚燒等主業
上海環境成立于2004年6月,2017年3月31日在上交所掛牌上市,是國內固廢行業起步最早的專業環保企業之一。
上月底,公司控股股東上海城投集團委托上海環境建設和運營的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二期宣布正式啟用。據悉,老港二期項目配置8條750噸/日的機械爐排爐焚燒線,設置3臺50兆瓦凝汽式汽輪發電機組,全部馬力開足后,日均處理垃圾量可達6000噸。
老港二期的垃圾焚燒,不僅規模擴大,綜合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提升。據公司介紹,每份垃圾進入老港二期進行充分焚燒后,殘余爐渣只有原重量的15%至20%。爐渣還可以再進行綜合利用,用于生產建材原料等。此外,熱能回收最高可達26%,而全球平均標準最高為20%。
老港一期、二期工程的總焚燒處理生活垃圾達到每年300萬噸,約占上海市居民年產生垃圾總量的三分之一,焚燒發電量每年近15億千瓦時,為上海生活垃圾末端處置充分“增能”。
除了深耕上海市場,擁有本地近80%生活垃圾末端處置市場份額及上海松江、崇明生活垃圾焚燒二期等郊區擴建項目之外,上海環境還積極在全國范圍拓展業務,已在成都、青島、威海、漳州、南京和洛陽等地建成投運了多個生活垃圾焚燒示范性標桿項目,在建的太原、晉中、文登、蒙城、金華、新昌、成都、福州、威海二期和漳州二期等也將陸續建成投產。
在此次資本市場追逐垃圾分類“風口”的熱潮中,上海環境的高“出鏡率”,其邏輯就在于垃圾分類的關鍵詞——“干濕分離”。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居民消費水平的大幅提高,人們在餐飲方面的消費與日俱增,帶來了廚余、餐廚等濕垃圾的迅速增長。王家樑告訴記者,在較快增長的各類城市生活垃圾中,以廚余垃圾、餐飲垃圾、廢棄食用油脂垃圾為代表的濕垃圾占據一半以上。在處置能力上,國家和地方政府也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濕垃圾處理設施已成為城市生活垃圾末端處置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活垃圾全程分類和處理處置的重要保障。
從技術來看,無論是采用焚燒模式還是填埋模式,含水量高達近六成的濕垃圾都會對環境造成重大影響。比如,混燒濕垃圾不僅不利于資源化利用,而且其水分將使得垃圾熱值降低,容易導致焚燒爐運營不穩、氯離子增高、毒性增加等,對進一步控制或降低污染物排放有所不利。
聲明:本媒體部分圖片、文章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與我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