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們有的漏粉,有的撈粉,有的洗粉,有的搭粉……一道道工序,配合默契、嫻熟流暢,呈現一派繁忙景象。近日,在河南省淅川縣毛堂鄉大泉溝村,一桿桿、一片片晾曬的粉條,成為村落里的一道“風景線”。
大泉溝村位于毛堂鄉政府東南方向1.7公里處,全村轄6個村民小組,共有農戶206戶758人,總面積9100畝,其中耕地面積835畝,林地面積7185畝,屬典型的山區村。這里土層深厚,晝夜溫差大,光照時間長,非常適宜根系發達的紅薯種植。
上世紀70年代初期,為響應國家發展集體經濟的號召,大泉溝村成立了紅薯粉條加工廠,當時有20多位村民在廠里干活。最初工廠以打米和稻谷為主,1975年轉型打紅薯粉,并從外地聘請技術人員指導,進行紅薯粉條加工生產。隨著時間推移,加工廠已然消逝在記憶的長河里,但紅薯粉條加工這門手藝卻被子孫后輩們傳承了下來。
“每年收成好的話一畝地能收個七八千斤紅薯,最差也有四五千斤。按照5000斤產量計算,今年每斤紅薯市場價是六毛錢,一畝地能為群眾增收3000元。如果加工成紅薯粉條,8斤紅薯能產1斤粉條,按照每斤紅薯粉條14元計算,一畝紅薯能為群眾增收8750元?!逼綍r沉默少言的大泉溝村黨支部書記劉秀英算起群眾增收賬時毫不含糊。
“村里基本上家家戶戶都種紅薯,每家都有一個青壯勞力會做紅薯粉條?,F在市場上的紅薯粉條魚龍混雜,但好粉壞粉我一眼就能看出來?!奔t薯粉條手藝傳承人李成介紹說。他從一二十歲就跟著當年在粉條加工廠務工的三爹學習的手藝,當被問到村里的紅薯粉條是否會摻加淀粉、食用膠等物品時,李成連連擺頭,“這個我可以保證,絕對沒有。全村都是純手工紅薯粉條,摻不了假,村民也根本就不會摻假?!?/p>
今年夏秋兩季,為響應淅川縣“星旗”同創號召,把干旱給群眾產業發展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毛堂鄉黨委政府要求全體干部職工深入一線,分赴所包村,組織開展抗旱保秋行動。大泉溝村積極行動,從縣城協調灑水車,為公路沿線的紅薯地塊澆水,確保紅薯在生長的關鍵期“喝”飽了水,這也是今年大泉溝村紅薯沒有減產的重要原因之一。
據了解,淅川縣結合地理條件和土壤氣候特點,按照“鄉有主導、村有特色、點面結合、整體推進”的原則,圍繞“以創促建、以創促變”,重謀劃、看實際、利長遠,要求各鄉鎮在爭創“產業發展紅旗”和“產業興旺星”上突出一村一品和結構優、質量優、效益優和可持續,提出了“穩果優菌擴茶”“水果玉米+油菜”輪作、鼓勵發展紅薯產業等目標,采取山區崗坡地種植、林下種植、間作套種等方式,大力發展紅薯產業。建立健全周督查、月通報、季度觀摩評比的工作機制,鄉鎮奮勇爭先、村村不甘落后的產業發展局面不斷形成。
下一步,淅川縣將進一步完善產業發展模式,嚴把紅薯粉條加工標準和質量關,不斷提高紅薯粉條產業知名度,把“醇香可口、純正自然”的淅川紅薯粉條送到更多百姓餐桌。(淅川縣委宣傳部 李雪山 劉雅霜)
(責編:黃莎、徐馳)
聲明:本媒體部分圖片、文章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與我聯系刪除。
下一篇:河南淅川:學好技術快致富